全 部 商 品 分 类

论文致谢刷屏的凉山小伙回乡支教是怎么回事,关于凉山支教征文的新消息。

2022-09-01 19:29:17
摘要: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9日讯(特派记者张维纳)8月29日,大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在返乡支教第一课上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学生:“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我的起步比大家还要困难,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走出凉山。”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9日讯(特派记者张维纳)8月29日,大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在返乡支教第一课上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学生:“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我的起步比大家还要困难,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走出凉山。”

29日上午,苏正民在越西县第二中学,讲授了开学第一课。 记者彭年 摄

今年6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正民撰写的6000余字毕业论文致谢,感动众多网友。苏正民现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第二中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他将在这里支教一年。

苏正民(左一)和同学严宇飞(图中)、林雨源一起走进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 记者彭年 摄

越西县与苏正民的家乡喜德县毗邻。8月29日上午,是苏正民第一次和越西县第二中学的学生见面,他好似看见了曾经的自己。苏正民告诉学生,他从山里的村小考入了城里的初中,他的普通话因为曾带着浓重的口音,班里的同学常常笑他有一把“枪”,叫“彝腔”。

苏正民的演讲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 记者彭年 摄

“我的小学基础也不好,初中第一次考试,我就考了班级倒数,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追赶上来,最后顺利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苏正民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只要努力,大家都可以拥有更好的未来。”

苏正民带领全班为答题正确的同学鼓掌。 记者彭年 摄

苏正民想做一名严厉又温柔的老师。“课堂上,我会严格要求大家。课下,我希望和你们成为朋友。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山里的孩子,我了解大家在想什么,你们有心里话都可以和我讲。”

课堂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苏正民的课。 记者彭年 摄

学生中有一部分人读过苏正民的毕业论文致谢。“苏老师上学时要走好远的山路,现在路修好了,我们都是坐着大巴回家。”学生阿说木加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和苏老师一样来自大山,但他比苏老师幸福。

彝族学生在自习。 记者彭年 摄

越西县第二中学现有学生4800余人,其中彝族学生占到九成。校长杨加子表示,苏正明是学生身边的榜样,返乡支教,苏正民可以用他的经历、知识和见识帮助和影响更多学生成长成才。

“脱贫攻坚战为凉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我们越西二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7年前开始担任越西县第二中学校长的杨加子谈起学校变化时动情地说:7年前学校只有3栋楼,如今学校共有教学楼5栋、宿舍楼3栋;7年前学校住宿床位只能满足100人,如今可以满足2000多名学生;7年前学校有老师110多位,且多为专科学历,如今学校老师有240余位,本科学历占到了95%。

苏正民一年支教结束后,将重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他坦言,研究生毕业后,自己还是要返回家乡,以帮助更多的青年。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当代散文||大凉山的支教路

凉山州会理市的关河小学,自从同事小黄去那里支教,它就旖旎地走进了我的视线,牵着我的眼眸。于是我们就计划着相约去看她,酝酿了两年终于成行。今年五一节,小黄的老公要去探亲,我们几个“铁哥们”就一起去会理看望她。

车开了好久好久,越过了崇山峻岭,越过了梯田层层,越过了花藤缠绕的一个个农家,整整13个小时,我们才到了目的地——关河小学。

打开紧闭的校门,刚才的阵雨把空旷的校园,淋得湿漉漉的。偌大的一个学校只有为了迎接我们的小黄,其余老师都因五一放假回家了。看看围墙外高耸的群山和空无一人的校园,再看看被紫外线晒黑了的小黄,我问她寂寞、孤独吗?她却笑笑说,习惯了。她抬手指着雨后的那道彩虹,有它的陪伴,它美丽着我的心情。

两年前,小黄说真的要去支教时,我非常吃惊,且不说她娇小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就是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也离不开她。可当我看见她坚定的眼神时,没有劝她考虑,而是坚决支持了她的行动。因为我们平时聊天,说到大凉山里缺老师,小黄就多次表示想去支教,去教那里的孩子,只是我没有想到她真有这个决心。难能可贵的是,她同为老师的老公也非常支持她的选择。我们调侃说,两个共产党员真有觉悟。虽是玩笑话,却也是我们的真心话。佩戴着党徽的小两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小黄还被任命为支教组的组长,两年前那火热的八月,开启了她任重而道远的支教之路。

我们来到关河小学的那天晚上,就听小黄如数家珍地跟我们讲述那些让她感动,让她难忘的事。

因为大凉山是彝族集聚地,山高路远,学生的家差不多都在大山里,离学校很远,所有学生都吃住在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她说,一年级的孩子都住校,早晨抹着睡意朦胧的眼睛出早操,那样子既可爱也让人心疼。她决心像父母那样,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学习。

她刚到关河小学就教的是六年级。开始,那些从大山里来的孩子,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陌生的她。小黄是20多年的语文老师,对课堂课本的驾驭能力是得心应手的,但她仍然认真备课,认真上课,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可效果却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她开始用心琢磨了,这些彝族孩子接触外面的人少,对她这个支教老师的课堂风格,可能不熟悉。于是她去听本地老师的课,虚心请教;去跟学生交流,一有时间就泡在教室里,听孩子们讲自己家里村里的故事。她用赏识教育法,不吝赞美。她用语言去播种,用粉笔去耕耘,用汗水去滋润,用心血去浇灌,恨不得把自己的所知全部交给学生。课堂上,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她,她仿佛看到了大凉山的希望,看到了大凉山的明天,做一个托起明天太阳的人,她无比自豪。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春天里播下的一粒种子,秋天收获了一片金黄。一年后,她所教的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分别那一天,孩子们舍不得她,围着她不回家。她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挥泪告别。孩子们带着她的嘱托,去书写自己的人生。她做到了:为师者,人魂之匠也。

紧接着她又接了一个全校学生最多的三年级班。有一次她去家访,那陡峭的山路,不光盘旋弯曲,还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不敢往下看,那万丈深渊不见底,车开在这样的路上,令人双腿发软胆战心惊。她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这里的学生求学之路的不易,更是把全部的热情倾注在孩子们身上。

课堂上,她带领孩子们穿行在诗歌名句的花园,徜徉在灵动散章的江河里,去仰视高山之巍峨,去体味大海之广阔,去领悟古迹之悠悠。丰富多彩的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窗,让他们看到大凉山之外的斑斓世界。于是,孩子们的作文里就有了高山的险峻,大海的汹涌,大漠的孤烟,还有那渐行渐远的驼铃……她聆听到了孩子们心灵深处发出的,如同天籁般的声音。

生活上,她细心照顾孩子们。教他们洗衣叠被,整理个人卫生;饭堂里,与孩子们一起吃饭,了解饭菜可不可口。她对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疼爱有加,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时时牵挂着她的心。在她的眼里,学生的事没有小事,事事必亲力亲为。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夜自习后,小黄查完了寝室,看见孩子们都躺进被窝里了,为他们掖好被角后,才疲惫地回去休息。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有个学生突然生病了。她翻身起来,就往学生寝室跑去,在几个学生的帮助下,背起生病的孩子到医院去,还好医院就在学校附近。打针吃药,折腾了半晚,才带他回到寝室。等她回到自己的寝室时,已经月落星沉,雄鸡报晓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小黄从来没有一句抱怨。

她已经完全取得了孩子们的信赖和爱戴。大山里有漫山遍野的野花,孩子们返校时,会在路边摘一把花儿,插到小黄办公桌上的瓶子里,满室生香;有的孩子会把自己摘的野果,捧一捧悄悄放到小黄办公桌上;孩子们有自己好玩好吃的,都喜欢送给黄老师;每到彝族年,好多学生请她去过节,庆祝他们的节日。

还有一次,一个彝族小男孩,把黄老师拉到一边,从书包里掏出一盒小糍粑给她。这个孩子家里是建档立卡户,父亲去世了,妈妈在外打工,周末回舅舅家。这盒小糍粑要两元钱才能买到,小黄心疼得想到,不知孩子存了多久的钱,才买来一盒。捧着这一盒小糍粑,就像捧着孩子一颗滚烫的心;这哪是一盒小糍粑,分明就是孩子的一片真情。她把这份情留在心底,留在她支教的记忆里。这些淳朴可爱的孩子,一次次震撼着她的心灵,这是她支教路上的力量源泉。

兢兢业业的小黄,不仅学生喜欢她,很多家长成了她的朋友,跟她交流孩子的成长;很多同事喜欢她做事认真,说她是最能吃苦耐劳的“女汉子”。

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去年冬天,婆婆身患重病,为了不让小黄牵挂,她老公里里外外操持,双方父母和女儿的一切事情都包干打理。跟她报喜不报忧,让她安心在大凉山支教,教好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临近期末,她接到婆婆突然去世的电话,连夜赶回家,她很自责没有照顾好老人。我们安慰她,人生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人会理解她的。婆婆后事一料理完,她又马上赶回学校。其实离寒假只有几天时间了,看着她疲惫的样子,我们说课都上完了,就是期末考试,山高路远的,请几天假不用回去了,你该好好休息一下。她只说了一句,放不下她的学生。就这样她不顾十多个小时的车程颠簸,赶回学校去组织学生期末考试。小黄从来没有豪言壮语,但春蚕一生都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小黄铭记总书记的教诲。漫漫支教路上,她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没有辜负共产党员的初心,没有辜负胸前那一枚鲜红的党徽。因为,从举手宣誓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她的人生奉献给了桃李。

邓训晶,女,四川省作协会员,隆昌市作协副主席。有近1000篇散文随笔诗歌在《解放军报》《四川文学》《五月风》《金山》《中国建设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天津日报》《美国明州时报》《印华日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