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送女儿跨省上学分别时哭成泪人是怎么回事,关于妈妈送孩子上学孩子哭的新消息。
2022-09-01 19:41:40
#头条故事会#我老公是个外国人,他刚来中国的时候看不懂汉语,也不懂中国文化。他第一次送的花是一束明艳的黄菊花。刚开始那时候我俩刚交往,我没好意思跟他解释,但是他送了我两个月的黄菊花,有的时候黄菊花的外边还有一圈白菊花。我生这花我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放桌上桌上不敢放吃的呗,放墙根墙上不敢挂照片儿。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我就问他,我说这花店的老板他就不推荐点别的款式。他说他推荐了他推荐的那个花后边有个架子,自己能知在哪儿。我没买你一个大活人又不是拿不了花。我说你领我去去花店看看,我觉得他的受众群体未必是大活人。到了地址没有花店,这个店他都没有名儿,就叫受益花权。我说行,你在这买花就买花吧,幸亏你没在这给我买衣服。我老公说这没有你的号,我说我懂了,咱俩走吧,我老公说来都来了,进去打个招呼,进去之后跟老板说,老板我又来了,这就是我女朋友。那可能是卖花圈的人第一次碰到收花的人亲自上门取货,老板正给别人写,把帘子看着我,连鼻子都歪。你不是两个月前就走了吗?我说我就是回来看看为什么我的花没有挽联,我老公最不懂的,其实不是咱们的祭奠文化,是中国人的谦虚文化。
周艳是国网自贡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可她却是一名不普通的母亲!在人手一部手机、书信已渐渐被遗忘的今天,这位自贡母亲却仍然坚持用手绘书信方式,一笔一画分享生活点滴、写上对女儿的思恋,每月寄给在成都求学的女儿吉吉。
从女儿在成都读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开始了手绘书信,每月要寄出去一两封,到现在女儿吉吉读4年级,她写给女儿的信早已摞了厚厚一叠。此外,周艳还自制了“属于母女二人”的小书、台历,用绘画、文字拼音等方式,鼓励女儿在生活中克服困难,自信健康地成长。
虽然,由于工作原因,异居两地的母女俩,通常每月只能团聚一次,但这并不会为母女的交流带来阻碍。因为,除了平日里的电话和视频交流外,母女还有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书信。在周艳的手机里,除了满满的女儿照片外,还有一部分照片就是与女儿传达思念的书信照片。这些书信中,母亲通常会配上自己绘制的“应景”暖心图画,再搭配上一些问候和关怀的文字。
“亲爱的幺儿,最可爱的安娜小公主,今天是冬至,北方人要吃饺子,而我们四川人的习惯是喝补药汤,因为从今天开始就进入了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大家在今天喝补药汤就是为了抵抗(di kang)这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日子。妈妈想到了你,虽然我们都喝了汤,但妈妈多想亲自熬(ao)一锅鲜美的汤,然后躲进礼物盒子,飞到你身边……”记者在这些信中看到,妈妈考虑到女儿识字还并不多,在部分复杂词语的上方,还认真的标注了拼音。
“周末又要见面了,妈妈迫不及待的想要飞到你身边,来一个‘熊抱’,好好的释放一下这一个月的想念,你呢?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是不是也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属于我们的温暖记忆呢?”
“最近捏了个你穿着安娜公主衣裙的软陶小人,妈妈把她放在了办公桌上,这样你就每天都在陪着妈妈上班了,妈妈也因此有了动力,努力工作,希望你也要努力哟,因为我们约好的要一起进步,做更优秀的自己,勾勾小指头,一百年,不许变哟!”
简单的图文,简单的语句,分享快乐,传递思念。有一次,吉吉在收到书信后告诉周艳:“收到妈妈的信,全班小朋友都一起来读,读到‘妈妈永远爱你’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都哭了。”在电话那头,女儿周吉吉也哭了。
“我早些年学过工笔画,加之从事文字工作,便一直有记笔记的习惯,想起在外学习的女儿时,总是用笔写下来,并配上漫画,与女儿分享生活。虽然孩子不在身边,我想让她内心更加丰富,更加强大。”
“用手写书信表达能过滤掉生活中的浮躁,所以,我很少选择快餐式的电脑打印方式给女儿写信,而是自然而直接地“写写画画。”
“小时候给她画画,是因为她还认不得几个字。我想用她能够理解的语言传达妈妈对她的关注。”
“我希望,女儿慢慢学会准确地表达情感和疑惑,能够处变不惊。”
“我和女儿相处时间很少,将来女儿求学之路还很遥远,这些生活中美好的感觉就应当捕捉下来。”
不仅如此,周艳将书信邮寄给女儿后,女儿能够好好的保存,与电话、视频挂了就断相比,书信更能传递母女间的思念,虽然一封手绘信可能需要花上一个小时时间,但却能留下母女俩许多暖心的美好回忆!
小编觉得,人最幸福的状态是相似的,很多‘幸福’用物质办不到,但可以用心思去办到!不管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亦或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多花一分心思,让世界多一分美好!
妈妈,明天你送我上学吧,我已经不哭了
小家伙因为发高烧推迟了2天才去上学,今天是他去新学校的第一天。原本打算继续让他爸爸送他去,可由于下雨,加之孩子希望我也可以一起陪送,于是我鼓起勇气去了!咦,我为何送他需要有勇气?
话就要说回他早期上学的时候了,其实那会儿都是我接送他的,我很郁闷的是他常常都不能干脆地跟我说再见,有时候分离的场景是让我挺心塞,屡次这样的表现下来,我也难免会心烦,尤其当我有事情要赶去做的时候,自己当下状态是缺乏耐心的,难以去真正地体会他。
后来,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就改为让小家伙的爸爸送他去上学,一开始小家伙也是不能干脆分离的,但基于爸爸一天下来没多少时间陪伴他,这时候的爸爸耐心是会比较充足的。渐渐地,孩子也就习惯了“爸爸送,妈妈接”的模式,加上他也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了,他就分离得很干脆了。
有一天,小家伙突然跟我说:妈妈,明天你送我上学吧,我已经不哭了!
听到他的这句话,我心里一阵酸。当初我心里真的是因为他分离时总是哭闹而选择了逃避,但我并不希望他会认为自己哭是件不好的事,不希望他认为是自己哭了,妈妈就不喜欢他了。我多么希望他可以知道:你的哭不是罪,只是妈妈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对哭的接纳程度是妈妈需要去克服的人生课题……
后来,我问道:为什么你现在已经不哭了?
小家伙说:因为我知道你是会来接我放学的啊!
今早,我们送他去上学,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他就跟我们说再见了,十分地干脆利落。我知道,孩子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他了,他也在成长,而我也该用发展的思维去看待孩子和自己的成长了。
上一篇:我老公是外国人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