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商 品 分 类

台军称明年将装备无人机防御系统是怎么回事,关于台湾军用无人机的新消息。

2022-09-01 19:46:07
摘要:

近日,关于“大陆无人机拍到台湾岗哨”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甚广,画面中有台军向无人机投掷石头,试图驱赶,在岛内引发争议。对此,台防务部门表示,将于明年装备无人机防御系统后,优先在所谓的“外岛”地区运用。不少岛内网民评论讽刺,“终于进入石器时代”。

近日,关于“大陆无人机拍到台湾岗哨”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甚广,画面中有台军向无人机投掷石头,试图驱赶,在岛内引发争议。对此,台防务部门表示,将于明年装备无人机防御系统后,优先在所谓的“外岛”地区运用。不少岛内网民评论讽刺,“终于进入石器时代”。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26日报道,视频中的岛内士兵仅能靠扔石头驱赶无人机,引起岛内质疑,认为台军对大陆“束手无策”。对此,台防务部门表示,将于明年装备无人机防御系统后,优先配置于“外岛”防区运用,以应对“灰色地带威胁”。台媒从其发布的新闻稿分析,明年岛内或加强无人机研发。

报道称,台军各防区目前对于无人机的处置方式中,除了以音响或信号弹示警等,还会进行实施搜索。其中,台军表示,针对民用型无人机,已完成遥控无人机防御系统,预计于明年装备。而有关大陆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台防务部门此前承认其为真实视频,而“金门防卫指挥部”又嘴硬称,这是用“剪辑片段”制作的“假信息”,搞“认知作战”。

对于台军的这项计划,岛内舆论嘲讽称,如果这就是台军的水平,“终于进入石器时代了”“弹弓和扫把需要一年才能运到?”台湾“台海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梅复兴称,基层官兵没有资源,台军“无能无作为”。(余枫)

台湾军用无人机发展始末

2015年8月台北航天展上,台湾“中科院”大型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亮相,与此同时,台湾陆军航空特战指挥部在2012年初部署由“中科院”研发的“锐鸢”(原名“中翔二号”)无人机。其实,台湾军方与无人机的接触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

1964年7月的“东京湾事件”使台湾基隆港作为美军的任务基地,让台军有了与美国无人机亲密接触的机会。

台湾早期接触的美制无人机是M147B,可以有C-130挂载在机翼下发射

1968年,美国海军提出将“火蜂”靶机改装成遥控反舰导弹的计划,不过被中途放弃,转而全力发展“鱼叉”导弹。台湾海军也开始思考将空军无线电遥控靶机改造成近程遥控的反舰导弹的方案,这就是神秘的“火蜂计划”。

“火蜂计划”将台湾空军防炮司令部使用的0Q-19靶机研究改进成反舰导弹, “火蜂计划”使用的OQ-19靶机采用活塞螺旋桨动力,速度只有110千米/小时,连台湾海军都怕在对空射击训练时将其击毁,加上该机任务载荷小,并不适合改造成反舰武器,但为“中科院”日后将大型靶机研究改进为远程反舰导弹的构想埋下伏笔,这就是后来的“中流计划”。1971年“雄蜂”反舰导弹开始发展,不过“中科院”并未停止将靶机研究改进成反舰导弹的构想,仍维持一定的科研力量。1974年,“中枓院”展开雷达寻的器的研发,进行多次测试。当时,台军也陆续获得“火蜂”、MQM107B“石鸡”等大型遥控靶机。

台湾“中科院”曾打算用OQ-19靶机技术来开发巡航导弹

1968—1975年“雄蜂”反舰导弹研发期间,美国波音公司防务武器系统分部高级主管、华裔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博士林骅对“中科院”要将“火蜂”靶机改成反舰导弹的构想予以支持。1978年,“中科院”开始进行“中流计划”立项工作。1979年2月,台高层批准利用靶机发展为射程150千米的反舰导弹计划,并要求百分之百自制,且将计划研发时间由四年缩短为三年。

“中流计划”于1979年3月1日立项,由张延熙博士担任负责人。在两年零十个月内,于1981年12月举行的“擎天五号”演习,完成导弹命中靶舰的测试。当时“中流计划”使用的靶机是仿制美国比奇公司的MQM107B遥控靶机,时速可达956千米。中流导弹最早规划是要部署在东引、金门、澎湖和台北北部富贵角至金山一带沿海山地,同时也考虑到日后部署在台湾中南部沿海山地。1982年9月29日, “擎天七号演习”(9月29~30日)当天试射的两枚导弹都未能命中靶舰。由于两天内连射数枚导弹都失败了,两位负责干部甚至还公开翻脸大吵。 “中流计划”正式终止是在1983年2月。后来在5月举行的演习期间,中流导弹虽然顺利中靶,但仍不能改变高层的态度。

虽然“中流计划”确定终止,不过研发人员仍决定将手头现有部件组装成10枚导弹,直到1992年“雄风”2反舰导弹服役,中流导弹才算退役解体。

“锐鸢”无人机是目前台军装备数量较大的无人机

“中科院”前后虽然弄出多种无人机,但迄今真正为台军批量采购的只有“中翔二号”无人机。该机早在1999年2月就送到台中清泉岗基地展开飞行试验,设计定型后,台湾海军本想以“翔鹰计划”名义采购12架,部署在东部海军神鹰基地,执行远程海上监视侦察、目标识别任务,但最后却遭否决。后来在前“国防部长”李杰力推下,台湾陆军以“锐鸢专案”为名立项采购。

根据“锐鸢专案”生产的“中翔二号”无人机,被台湾陆军直接称为“锐鸢”。经过三年的战术测试评估,台湾陆军于2012年初购买了8套共32架“锐鸢”无人机,提供给航特指挥部组建一个大队,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操作员运用。

32架“锐鸢”无人机虽集中部署给航特部,但侦察任务分成北、中、南、东四个作战区,每个作战区各配8架。依照作战构想,四个作战区全天候24小时,随时都可保持一架无人机在空中执行任务。

“锐鸢”无人机战时可担任昼夜间侦察搜索、射击修正、目标搜索及定位、战场毁伤评估和通信中继。目前,“中科院”已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无人机导控系统和相关子系统。

台湾军方想利用反辐射导弹的寻地部件发展反辐射无人机,类似的无人机解放军已经装备

由于“中科院”已开发出“天剑”2A反辐射导弹,为了发挥反辐射导弹寻的器的“边际效益”,因此展开了研发反辐射无人攻击机的“剑翔计划”。据悉,“剑翔计划”实施过程中两次试飞失败,在2011年又进行第三次程控复测,收集了完整的试飞数据,以利后续试飞进行。

其实,反辐射无人攻击机并非新玩意,最有名的就是由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IAI)设计发展的“哈比”(Harpy),该机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2002年7月2日美国《华盛顿时报》报道解放军在台湾海峡对岸部署“哈比”,并参加当年4月开始的年度大规模军事演习。

据岛内媒体披露,“中科院”研发的反辐射无人攻击机的外型大小和 “哈比”类似,但采用弹射方式升空,再遥控启动40马力的英国制转子发动机。

类似美国“捕食者”的无人机已经于2015年台北航天展亮相

另外,“中科院”还在发展一种配备涡轮发动机,类似美国“捕食者”的无人机,可挂载空对地武器的战术性无人攻击机,项目代名“长征计划”,即文章开始提到的新型无人机。